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基地简报

基地简报

2006年第1期
2012年03月23日 点击率:

 5、深圳市自主创新代表团到基地调研
 1、破浪乘风正当时 二次创业号声急――深港产学研基地2005年度工作总结会议和2006年度发展会议圆满结束
 7、深港发展研究院筹建方案说明(2006年3月2日修订)
 3、环境技术公共平台结硕果 深港产学研基地重奖专家
 6、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建设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深港产学研基地五年规划实施要点
 4、助力深港合作与创新 脑库作用不断凸现――深港产学研基地理事会发展专题研讨会胜利召开
 2、深港产学研基地喜获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5、深圳市自主创新代表团到基地调研
为贯彻落实《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城市的决定》(市政府1号文件)精神,加大对深圳市自主创新力度的扶持力度,2月22日下午,刘应力常务副市长率队到基地进行调研,并就深圳市自主创新工作及基地大楼企业在政策环境、政府服务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等进行了座谈并认真听取了基地的意见和建议。基地主任史守旭、高级顾问沈宁�d及基地各实验室代表参加了座谈。    此次随同前来调研的人员有市中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市发改局、贸工局、科信局、公安局、司法局、财政局、人事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高新办等18家相关单位代表。


 1、破浪乘风正当时 二次创业号声急――深港产学研基地2005年度工作总结会议和2006年度发展会议圆满结束 
2006年1月8日―9日,微风轻拂,暖意融融。深港产学研基地2005年度工作总结会议和2006年度发展会议在香港科技大学南沙资讯科技园顺利举行。包括各部门、中心、公司和实验室代表在内的3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8日下午,基地全体员工抵达南沙资讯园后,随即马不停蹄地召开了基地2005年总结会议。各部门负责人及实验室代表对2005年地工作情况进行了汇报,史主任对一年来基地的整体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会议还结合基地工作实际,对深圳市2006年1号文件进行了学习。同时对黎奇峰、高宇强、曾德云、刘岸举等被评为基地2005年度先进个人和对业绩突出的邓小昆、李鹏、马涤心、闵兆远等员工进行了表彰。

是晚,烟花璀璨,歌声欢腾。会议组织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节目,有燃放烟花喜迎新年,还有与香港科大南沙资讯园员工一同举行的联欢晚会,醉人夜色中,大家且歌且舞,共同祝贺新春,在融洽的气氛中,两个兄弟单位的距离越来越近。

2006年可谓承前启后的一年,理事会成功换届,新的发展使命得到确定,各项事业基础不断夯实,新运营架构的确立并运营。从2006年起,基地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围绕基地今后的进一步发展,9日上午,基地发展研讨会召开。全体人员为基地发展群策群力各抒己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纷纷发表看法,为基地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7、深港发展研究院筹建方案说明(2006年3月2日修订)
根据深港产学研基地第二届理事会于2006年2月17日召开的发展专题研讨会意见,对深港发展研究院筹建方案做如下修订。    一、 背景与宗旨

2005年12月1日,深港产学研基地第二届理事会召开,会议决定筹建“深港发展研究院”。

2006年1月4日,深圳市委和市政府发布《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随后,国家颁布了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深港产学研基地作为市政府和大学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创新机构,抓住新一轮发展的新机遇,规划和部署发展的新资源,面向区域发展设立深港发展研究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合作三方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中积极作用的重大决策;对于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乃至对“深港创新圈”纳入国家战略,为深港产学研基地开拓更高、更广、更深的活动空间有着重要意义。

二、 目标与任务

国家鼓励内地与香港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科技合作机制。深圳毗邻香港,是创建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建设的试验窗口。深圳提出加快建设“深港创新圈”,进一步完善深港科技合作机制,促进两地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使深港区域成为创新资源最集中、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创新圈。

深港发展研究院利用产学研基地本身具有的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深圳市政府的合作背景,充分整合两所大学及其他机构的资源,为“深港创新圈”的建设出谋献策;把握改革体制机制的关键,聚合自主创新的动力、着眼区域需求的实际,透过对深港合作和深港创新圈诸多体制、制度、产业、环境和社会公益等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脑库、区域创新资源的聚合高地和开放的区域研究公共平台。

深港发展研究院主要从事公共政策建议、重点领域科技与产业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研究等。研究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应用研究为核心,致力解决区域发展的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三、主要研究内容

深港发展研究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

围绕未来十年深港/泛珠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产业调整、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重点开展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合作及创新要素互动的机制研究;可持续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指标体系研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人口与健康等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2、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

集中资源重点研究区域主导创新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链结构和区域互补优势,在此基础上,以关键技术为突破点组织联合攻关,推动联合创新信息平台、联合公共平台、联合实验室及其他产业联合项目的发展;进而促成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掌握,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系列和技术系统在区域内的形成,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参与国际竞争。

3、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围绕对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领域,加强区域合作,建立环境与资源公共平台。重点开展环境与健康安全技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等技术;海洋监测与预报、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技术;环境污染监测与控制、清洁生产、生态环境整治等技术;灾害监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技术以及城市信息共享、公共安全技术等社会公益领域内的研究。

4、深港两地对比研究

重点开展深港两地行政体制及运行机制比较研究、政府市政管理模式比较研究以及金融、物流、外贸、知识产权、专业服务等领域的对比研究,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

5、承担政府及企业委托的专项研究

四、组织结构与业务模式

研究院申请成为深圳注册登记的法人,实行深港产学研基地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理事会:负责研究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审定,研究院重大事项的决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及管理人员薪酬制定及考核,研究院业务及财务审计,院长和财务负责人的选聘及解聘。

院长由深港产学研基地主任史守旭兼任,研究院秘书长由深港产学研基地秘书长张克科兼任,副秘书长由深港产学研基地副秘书长沈宁耀兼任,负责深港发展研究院的日常工作。

为发挥和利用两校和社会的智力资源,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研究院的研究工作由顾问和专家委员会负责。研究院首批拟聘请顾问三人:吴家玮、郭荣俊、吴志攀,吴家玮教授任召集人。

专家委员会成员由顾问提名,院长聘任。委员会委员根据研究项目动态调整。专家委员会负责研究院项目的立项指导和审核,召集项目专家小组,并就项目提供咨询。

初拟专家委员会召集小组成员包括五人:吴家玮(兼召集人)、杨芙清(科技)、叶朗(文化)、陈家强(经济、金融)、南岭(改革、社会),以后拟增加香港工商界、服务业代表等。专项研究的专家由专家小组推荐,结合项目确定。

研究院各项日常工作及立项准备工作,招投标准备工作等由基地理事会副秘书长沈宁耀教授负责。研究院下设规划协调办、项目管理办,规划协调办事务暂由深港产学研基地规划协调办担任。

研究院常设办公地点在深港产学研基地大楼。

研究院业务实行项目管理制度。针对项目成立项目组,分项目核算,项目完毕,项目组解散。

研究院业务项目包括:

1、研究院内部立项研究项目;

2、政府和企业委托课题;

3、政府和企业招标项目。

研究院主要任务由研究团队执行。研究团队的建立和维护,除有效利用深港产学研基地自身研究力量和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资源外,应建立广泛的社会资源,实施联盟战略,迅速获得研究和服务能力。

五、资金来源

1、深港产学研基地的合作研究金150万(年度计划);

2、项目承担收入;

3、社会服务收入;

4、社会捐赠;

六、2006年度资金安排

根据理事会的决定,深港发展研究院2006年实际投入运作资金为150万,用途暂拟分为三类:

1、运行费;

2、自立项目课题费;

3、外部项目配套费:包括深圳市政府或企业委托/招标项目的前期准备费用以及该等项目在研究院的匹配资金。

七、深港发展研究院的近期工作安排

1、完善组织机构的建设,包括顾问、专家委员会和内部机构的确定划在三月份完成。3月中旬前完成对顾问、专家的拜访,听取意见等沟通工作。

2、完成重大课题和专家组的调研和梳理工作。

3、建立研究院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基本管理制度、专家委员会章程、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研究开发项目管理办法等等。

4、根据专家委员会及有关专家组的意见,在4月底之前制订出年度项目工作时间表,争取5月份召开专家委员会聘任和项目发布会。


 3、环境技术公共平台结硕果 深港产学研基地重奖专家
1月21日下午,深港产学研基地召开科技表彰大会,深圳市海岸与大气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介中教授,深港产学研环境技术中心主任杨小毛教授因分别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和深圳市青年科技奖而得到表彰。深圳市人大副主任邱玫、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深港产学研基地主任史守旭、香港科技大学理工学院院长郑绍远、深圳市高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深港产学研基地副主任张克科等出席了表彰会议并致词。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刘应力专门发来贺信,对陈教授及其带领的团队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同时对称教授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和促进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海洋、大气及环境科学的研究和合作交流,并为深港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深港产学研基地长期以来,积极打造深圳市生态城市、环境监测、资源整合、决策分析模型及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公益性支撑平台。此两位获奖也是环境技术公共平台所结下的硕果,为鼓励他们,也激励其他专家学者继续锐意创新,积极开拓,为深圳做出更大的贡献,深港产学研基地特奖励他们取得的成绩。

两位教授是环境领域的专家,为深圳的环境研究、规划、治理立下了汗马功劳,也都因为在深圳的成绩而获奖。

陈介中教授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大学,1980年开始参与国内项目,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香港政府及深圳市政府的项目。曾主持过香港机场风切变预警系统等大量科研项目,并作为中国86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主持了珠江口岸的南海水域环境监测系统,“珠江河口水域环境监测系统”(818-09-01),其成果“珠江口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与信息服务系统”作为“中国海岸带环境遥感监测与信息系统技术集成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6年1月获得了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是面向中国海岸带与近海资源、环境及灾害的监测与评价,以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核心,在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科技攻关计划支持下开展的一项环境遥感监测与信息服务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此项成果在国内首次建成了包括天基、船基、岸基的珠江口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与信息服务系统,系统在总体设计和数据采样的连续性、可靠性等多项技术上,达到90年代未国际先进水平。它不仅将海洋环境监测由定点,定量的传统做法进化成大面,时间序列的程序观测,而且在多仪器,多项目的监测系统集成里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时将所有实时观测及分析数据,制成一个先进的数据系统,进行发布。部分技术出色地完成了2004年中国东海赤潮应急监测任务,成果被国家环保局采用。近年来,陈介中教授尤为关注深圳、珠三角周边地区及近岸海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为使这一区域维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积极寻求解决方案。陈介中及其科研团队完成的“珠江口岸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与信息服务系统”将为深圳的区域发展与环境监测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具有积极意义。

杨小毛教授1996年初被北京大学派到深圳,至今,从事大量环境科学咨询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工作,为深圳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2001年,杨教授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深港产学研基地的支持下,创建了深港产学研环境技术中心,开创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是深圳市环境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咨询机构之一。

杨教授1996年出色地完成了治理深圳河工程的监察审核任务,同时参与制定了《深圳市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察审核技术指南》,为深圳市乃至全国大型建设项目开展环境监察审核工作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指南已成为深圳市环境管理的重要技术文件之一。杨教授在深圳主持完成了近千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代表性的环评项目有中信湾•西冲国际会议中心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深圳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2-2010)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等。杨教授还承担了几十项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规划项目,如“国家863项目”――成像光谱技术用于深圳市宝安区生态环境调查、深圳市东部海域污染控制对策研究、深圳市西部三镇水域(海域)环境现状及环境容量研究、龙岗区“十五”环境保护规划、深圳市宝安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南山区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等。从2003年-2005年上半年共完成深圳市环境规划40多项。在深圳市水环境污染领域,杨教授先后负责完成了“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沙头角湾及沙头角河水环境改善对策研究”、“深圳河水质改善工程(大鹏湾引水方案)对深圳湾水环境影响研究及对米埔生态环境影响初步研究”、“深圳河(湾)水系生态环境需水与环境评价课题研究”等项目,为深圳市水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从2001年开始,杨教授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合作进行污水处理的新技术――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目前已在深圳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包括日处理量万吨级的深圳观澜牛湖河水污染治理工程、深圳库坑河水污染治理工程以及10余个千吨~几百吨规模不等的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深圳布吉河污水处理应急工程(20万吨/日)的扩建也拟采用该技术。其中日处理量1300吨/日的白花洞村污水处理工程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二OO 四年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示范工程”。该技术还被国家发改委推荐为我国中小城镇污水处理遴选技术之一,在广西、重庆、浙江、河北等多个地区应用和推广。杨教授出色的工作受到了深圳市环保、水务和科技部门专家和管理人员的认可,2004年11月,杨教授荣幸地被推选为深圳市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


 6、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建设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深港产学研基地五年规划实施要点
根据深港产学研基地建立的宗旨和五年发展规划,面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任务,IER将充分展现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方的综合优势,发挥大学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作用,加大大学为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落实深圳市《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为建设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共同努力。    深港产学研基地理事会同意以下计划作为实施要点。

1、发起成立深港发展研究院。将研究院办成深港创新圈的主要智囊与咨询机构,对深港地区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社会发展和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有国际水准的建议。

2、发挥三方优势,提升源头创新能力,选择重点领域建立创新技术支持平台。与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合作,联合建设装备制造业光电机电一体化研究发展中心;集成电路IP交易技术服务中心;与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等合作,建立数字城市信息平台与数据处理技术服务中心。在促进产业化、推进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应用和公共服务方面做出示范。

3、发挥深圳企业为主体的优势,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紧密结合,分工合作,协同组织力量,为推动信息内容服务业的标准化、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建立面向新一代IPTV的视频信息存储及分发平台和技术中心,力争占领数字艺术、文化及新传媒的制高点,形成在国内外的市场优势,争取在粤港地区建成宽带互动传媒的示范区。

4、发挥创新科技资源为社会公益提供支撑的作用,聚集两校研究团队,建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公共技术平台,开展珠三角地区的环境与能源、海洋与大气、生态与健康等研究。促进两地政府和院校、科研机构协作,在环境监测、海水淡化、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等主导项目上,为粤港合作提供咨询服务,引导粤港合作基金加大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项目的投入力度。

5、发挥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的作用,办好生物医学研究所。开展以干细胞、神经科学、实验科学、核医学等基础与临床、以临床应用为重点方向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并与国际一流校、院、所和顶尖医学科学家联合技术攻关。开展为深圳医学、医疗、生物医药产业培养人才工程。

6、促进深港两地科技交流与协作,创新建立联合科技资源应用平台。鼓励深圳企业和研究机构使用香港科技大学材料测试中心及有关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支持香港科大在高新区设立技术支持、成果转移和信息服务中心,为提供社会服务,以此进一步向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中有需求的企业科研机构开放。

7、发挥人才资源效应,通过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资源聚合。五年内为深圳市培训中高级公务员、紧缺专业技术人才2000人次。

8、鼓励利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势,组织和服务两校的科研团队与深圳的企业合作,联合申请国家重大专项、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和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项目的申请,吸引人才,参与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联合攻关项目,参与深圳的重点项目、公共平台和实验室建设。


 4、助力深港合作与创新 脑库作用不断凸现――深港产学研基地理事会发展专题研讨会胜利召开
2月17日上午,深港产学研基地理事会发展专题研讨会在香港科技大学钟士元校董会议室举行。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基地理事会名誉理事长朱经武、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基地理事会理事长刘应力、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基地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申、香港科技大学学术副校长、基地理事会副理事长陈玉树及各理事单位代表出席了研讨会。    会议对深港产学研基地的今后五年发展规划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根据深港产学研基地建立的宗旨和五年发展规划,面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任务,基地将充分展现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方的综合优势,发挥大学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作用,加大大学为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成为建设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会议同意发起筹建深港发展研究院,将研究院办成深港创新圈的智囊与咨询机构,对深港地区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社会发展和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有国际水准的建议。同时发挥现有优势,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在整合现有公共技术平台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精、做强。

会议期间,围绕区域科技发展与创新,部分理事成员和来自深圳市各职能部门、北京大学的代表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各院系带头人、教授还进行了座谈。香港科技大学的代表就如何在深港创新圈中发挥作用进行了热烈的发言,同时对在深港合作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为推动深港合作与创新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日下午,香港科大的林护演讲厅内座无虚席,应朱经武校长之邀,刘应力常务副市长做了“深港创新圈的构思与展望”的专题演讲,演讲围绕如何深港创新圈的建设与互动合作进行了阐述,刘市长的演讲引起科大教授及学生的极大兴趣,数百名听众参加了此次演讲,演讲不时被阵阵掌声打断。


 2、深港产学研基地喜获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近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了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目录,由深港产学研基地香港科技大学深圳新技术中心及深港产学研基地海岸与大气重点实验室陈介中教授参与的《中国海岸带环境遥感监测与信息系统技术集成及其应用》项目研究荣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深港产学研基地成立以来长期以来在环境能源、公共技术平台等方面进行大量建设研究基础上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    该项目是面向中国海岸带与近海资源、环境及灾害的监测与评价,以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核心,在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科技攻关计划支持下开展的一项环境遥感监测与信息服务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

该项研究历时10年,得到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山东省、福建省科技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同时组织了全国20多个单位、200多名科研人员协同工作, 实现了海洋物理、海洋生态与地球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融和,在理论、关键技术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均取得进展和突破。

其中,该项目首次将我国高空间分辨率的中国资源2号遥感影像和高光谱的神舟-3号CMODIS影像用于海岸带调查,发展了双正交小波融合方法和复合岸线与滩涂提取技术,研究出河陆海相互作用数字反演与动态模拟技术,可实现长时间序列的河口海岸冲淤演化过程。同时在以过程为核心,构造海洋时空“多对多”数据模型,发展动力模型可视化计算技术,推进海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拓展地理信息系统对时空多维过程的分析处理和显示能力、创建基于Duffing方程的新的近海动力过程演化方程、发展我国第一个船基、岸基、天基的近海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与信息服务系统技术等诸多研究领域都处于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迄止目前,本项目是我国目前最为综合的海岸带遥感监测与信息技术项目,其部分成果已经被环保、气象、信息网络建设等单位所应用,并取得了令用户满意的效果,促进了用户单位技术的更新,效率的提高,取得了极高的社会效益,为我国有序地开发海岸带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与数据基础,为我国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除已经在地方和部分国家业务部门进行了业务运行外,比如海冰预报系统已经在国家海洋预报中心业务运行了4年,本项目重要成果“中国海岸带及近海遥感综合应用集成系统”受863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并正在与其他的国家级业务部门合作,争取全面进行业务运行和服务。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
下一篇:200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