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内容
最新公告
- 2020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公示
- 2021年05月20日 点击率:
-
项目名称
高度城市化地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关键技术及应用
推荐单位(人)
学会二级组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
推荐等级
推荐该项目为规划科技进步奖 一 等奖
推荐意见
该研究成果完成了高度城市化地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主要创新如下:
1、探索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科学技术方法的集成运用,建立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范式。
2、建立了“海域-流域-陆域”海陆统筹空间单元体系,贯通从海域到流域、从流域到陆域的污染物传导链条,探索了陆海统筹的环境容量分配技术。
3、更加关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建立基于定量评价的海洋生态空间管控体系。
本研究成果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价值,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应用,推动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机构改革之后,国家生态环境部充分肯定规划研究成果,将深圳作为全国四个试点城市之一、南海海区唯一的试点城市,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推广应用到其他城市,为全国全面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经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同类技术领先水平。
综上,推荐该研究成果申报“2020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
研究在开展入海污染物溯源分析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等现状分析基础上,从陆海统筹角度开展了“海域-流域-陆域”空间管理单元划定研究、基于Delft3D海洋环境容量测算的陆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海洋生态空间管控空间识别研究和基于“状态-压力”评价模型的海岸带整治修复区划研究等专项研究,在空间上明确了“海陆全域-三湾一口-管理单元”三层次的空间管控传导体系,在时间上形成“长期规划+近期实施方案”的实施机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依托原规划国土“一张图”平台,搭建陆海数据融合的“三层次两支撑”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管理平台。
研究打破“以海论海”局限,重新认识“城-海-陆”关系,用系统和发展的视角关注城市、海洋、生态、环境等多维度的互动和共生,提出“从海看陆、从陆看海、陆海统筹”全方位、系统分析解决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框架,建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范式。贯通从海域到流域、从流域到陆域的污染物传导链条,建立“海域-流域-域陆”海陆统筹的空间单元体系,将海洋管理单元的环境容量转换为对应的陆域管理单元入海污染物减排目标,从根源强化陆源污染管控,探索了陆海统筹的环境容量分配技术。建立基于定量评价的海洋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实现由关注生态空间规模到关注生态空间质量的转变。
研究成果得到原国家海洋局和生态环境部高度认可,支撑深圳在全国开展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建设等多项海洋示范工作。《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8-2035年)》经市政府同意印发实施,成为纲领性文件。在规划研究指导下,入海河流水环境整治工程有序推进,红树林湿地建设、珊瑚保育等一系列工程初见成效。为《深圳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深圳湾污染治理战略研究》等规划研究提供了专项支持。通过政协议事厅、专家研讨会、公众座谈、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了全社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客观评价
1、整体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打破“以海论海”局限,重新认识“城-海-陆”关系,构建系统的海洋生态环境陆海统筹规划管控体系,探索陆海统筹的环境容量分配技术,建立“海域-流域-陆域”海陆统筹的空间管理单元体系,将海洋管理单元的环境容量转化为对应的陆域管理单元入海污染物减排目标。建立基于定量评价的海洋生态空间管控体系,更加关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实现由关注生态空间到关注生态质量的转变。(附件: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2、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明确了陆海统筹的关键内容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陆域,国内外提出陆海统筹的发展思路,但受限于行政职能,已有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重视海域管理、忽视陆域管理。研究打破以海论海的传统思维,将“陆域+海域”作为研究范围,建立“海域-流域-陆域”空间体系,明确生态环境领域陆海统筹的空间范围。污染治理方面,追根溯源,将海域环境要求转化为陆域控制目标,制定以海定陆的污染治理措施。生态保护方面,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建立全域生态空间,并将海岸带作为生态修复的关键区域,提出差异化管理措施。(附件:建设生态特区,探索海洋生态管理制度创新——关于设立深圳市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几点思考)
3、融合多学科研究方法实现“现状-规划-应用”的系统分析
海洋管理通常侧重于单一物种、部门或开发活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呈现出“重数据分析、轻空间指引”的特征,导致规划刚性不强、实施性差。研究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实现定性、定量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现状部分,通过入海污染通量计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揭示海洋生态环境特征。规划部分,通过集水区及子流域划分、Delft3D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状态-压力”模型建立,为规划措施制定提供依据。应用部分,明确不同主体、空间、时间精细化管理需求,建立数据库以满足日常管理要求。(附件:陆海统筹语境下城市海洋环境治理机制探索——以深圳为例)
4、是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理论的应用与深化
近年来,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提出应用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管理海洋,我国主要采用海洋生态系统方法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相比而言,西方国家对科学知识的运用更加重视,将海洋及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作为前提;始终关注海洋生态系统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问题。本研究在现状分析、专项研究、空间规划上都充分运用生态系统方法,在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生态系统价值、海岸带生态环境特征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构建“陆域+海域”全域生态空间,并针对各类生态系统制定差异化措施。另外,格外关注空间和时间尺度问题,形成“海陆全域-三湾一口-管理单元”三层次规划指引、“远期规划+近期实施方案”的管控机制。(附件:国家海洋局关于同意深圳市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函)
5、实现了规划研究向公共政策的转化
在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8-2035年)》,经深圳市人民政府同意印发,强化了规划引领性,贯彻落实海洋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要求,充分吸纳国内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经验,对接深圳市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实际需求,明确了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了6大行动23项重点工程,为深圳市实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附件:《会议纪要)。国家生态环境部发来感谢信,认为深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过程中,多次在国家、海区和地方交流研讨会中积极分享试点经验,为全国规划编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试点工作的感谢信)。
推广应用情况
1、整体研究方法、技术和成果在全国得到大力示范和推广
研究得到原国家海洋局高度认可,推动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机构改革之后,国家生态环境部充分肯定规划研究成果,将深圳作为全国四个试点城市之一、南海海区唯一的试点城市,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推广应用到其他城市,为全国全面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成为深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纲领性文件
《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8-2035年)》经市政府同意印发,成为全市纲领性文件。“海域-流域-陆域”海洋环境保护体系等诸多研究成果被写入《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及其实施方案,奠定了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支撑了《深圳经济特区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的编写,明确了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流程,实现了研究成果向公共政策的转变。
3、指导一批重大涉海工程项目实施
在规划研究指导下,茅洲河、深圳河等河流水环境整治工程有序推进。西湾红树林湿地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改变了宝安“近海而不亲海”的局面。珊瑚保育开展得有声有色,推动大鹏湾于2018年获批成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4、成为省、市、区相关规划研究重要依据
为《深圳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供专项支持,并直接指导《深圳湾污染治理战略研究》、《海洋强国战略下的陆海统筹发展研究》等研究。海洋生态红线方案为深圳对接《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划定》争取了主动权,快速有效推动省-市两级方案衔接。
5、提升了全社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政协议事厅、专家研讨会、公众座谈、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搭建了一个规划人员与政府、政协委员、专业协会、社会公众面对面的交流和共同探讨的平台,深圳特区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多次报道,提升了全民对海洋生态环保的认识与参与热情。
主要应用单位情况表
序号
单位名称
应用的技术
应用对象
及规模
应用起止时间
单位联系人/固定电话
1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本研究的主要技术内容
《深圳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8-2035年)》
2018-08-03 ~ 2035-12-31
陈立新/0755-83949560
2
国家海洋局
建立陆海环境联合治理与保护机制
《深圳市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
2016-11-18 ~ 2020-12-31
李喻春/0755-83573186
3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本研究的主要技术内容
《“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深圳试点项目》
2020-03-01 ~ 2025-12-31
金亮/0755-23911981
4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关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要求
《深圳经济特区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2019-05-01 ~ 2035-12-31
李喻春/0755-83573186
5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构建“海域-流域-陆域”海洋环境保护体系、提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
2018-09-20 ~ 2050-12-31
赵永生/0755-83573196
6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构建“海域-流域-陆域”海洋环境保护体系、提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8-09-20 ~ 2020-12-31
赵永生/0755-83573196
7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形成面向近期的实施方案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反馈海洋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方案进展情况的函》
2018-08-03 ~ 2020-03-31
寻卓礼/0755-83947546
8
深圳市水务局
形成面向近期的实施方案
深圳市水务局关于提供《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8-2035 年)》工作进展情况的复函
2018-08-03 ~ 2020-04-03
江荻/0755-83072222
9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
形成面向近期的实施方案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关于报送《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8-2035年)》工作进展情况的函
2018-08-03 ~ 2020-03-30
叶丽娜/18688832133
10
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
形成面向近期的实施方案
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关于报送《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8-2035年)》工作进展情况的复函
2018-08-03 ~ 2020-03-26
吴俊斌/0755-25229767
11
深圳市前海管理局
形成面向近期的实施方案
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关于报送《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8-2035年)》工作进展情况的函
2018-08-03 ~ 2020-03-31
张涵硕/0755-36667678
12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南山管理局
形成面向近期的实施方案
关于提供《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8-2035 年)》工作进展情况的复函
2018-08-03 ~ 2020-04-10
杨超琼/0755-22678549
13
深圳市大鹏新区管理委员会
形成面向近期的实施方案
深圳市大鹏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8-2035年)》工作进展情况的复函
2018-08-03 ~ 2020-04-02
葛萍/0755-28333912
14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深圳市海洋局)
基于环境容量的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技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海洋生态空间管控技术
《深圳市海洋局关于印发深圳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2017-04-10 ~ 2020-12-31
汪飞/0755-21607303
15
深圳特区报等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要求
《历史四年,深圳首个海洋生态环保专项规划发布》等
2018-07-04 ~ 2018-08-09
刘静静/0755-83949445
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和标准规范目录
知识产权(标准)类别
知识产权(标准)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标准编号)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证书编号(标准批准发布部门)
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
发明人(标准起草人)
发明专利(标准)有效状态
标准规范
市规划国土委关于印发《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8-2035年)》的通知
中国
深规土〔2018〕565号
2018-08-03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樊行、周丽亚、秦正茂等
有效
标准规范
国家海洋局关于同意深圳市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函
中国
国海函〔2016〕98号
2016-11-25
国家海洋局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樊行、周丽亚、秦正茂等
有效
专著论文
陆海统筹语境下的城市海洋环境治理机制探索——以深圳为例
中国
1004-0714(2018)07-0056-03
2018-07-25
《特区经济》杂志社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秦正茂、樊行、周丽亚
有效
专著论文
南海中北部海域秋季浮游细菌和病毒丰度及其影响影子
中国
2095-0780-( 2016)04-0009-08
2016-08-18
《南方水产科学》杂志社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张喆、巩秀玉、胡莹等
有效
专著论文
深圳市空港新城近岸海域海岸线及围填海变化情况初探
中国
1673-9655(2019)04-0091-06
2019-04-18
《环境科学导刊》杂志社
深港产学研基地、深圳市源清环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王震、赵振业、周连宁等
有效
专著论文
基于陆海统筹的深圳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模式探索
中国
无
2018-05-06
2018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樊行、秦正茂
有效
专著论文
探索海洋生态管理制度创新——关于建立深圳市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几点思考
中国
无
2016-12-22
深圳市生态学会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秦正茂、汪飞
有效
标准规范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
中国
深发〔2018〕11号
2018-09-20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秦正茂、周丽亚、樊行等
有效
标准规范
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国
深办〔2018〕29号
2018-09-20
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秦正茂、周丽亚、樊行等
有效
主要完成人情况
姓 名
樊行
技术职称
高工
排 名
1
工作单位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
作为项目总体负责人,确立了基于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规划编制总体思路与框架内容,从现状认知、分项研究、分区指引、实施应用等四个板块确定了各个专题研究的关键难点,协调并指导海洋环境容量测算、以海定陆确定海洋环境污染治理路径措施、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专项研究思路与技术内容,统筹总体研究成果。
姓 名
周丽亚
技术职称
高工
排 名
2
工作单位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
作为项目审核人,指导项目研究立项策划、技术大纲编写、资料收集及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表达全过程,并提出要实现由关注生态空间到关注生态质量的转变,明确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海岸带健康状况和生态化潜力等专项领域采用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开展规划研究。
姓 名
李江
技术职称
教授级高工
排 名
3
工作单位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
作为项目审定人,开展项目整体策划,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成果形式等方面明确创新方向,提出陆海统筹空间分区管控体系构建思路,为突出强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形成科学系统、可用好用的规划成果表达,提出分项、分区、分类管控要求基础上,在空间上形成“全域-三湾一口-管理单元”三层次规划指引。
姓 名
秦正茂
技术职称
高工
排 名
4
工作单位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
作为专项负责人,在综合考虑陆海生态环境现状、已有规划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划定海洋管理单元,通过空间分析划定其对应的陆域管理单元,划定“海域-流域-陆域”空间分区管控体系。
姓 名
邹兵
技术职称
教授级高工
排 名
5
工作单位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
作为项目编制指导,对具体工作开展提出总体思路与建议,组织参加人员,协调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明确工作计划和研究进展,确定研究难点,推动项目有序进行。
姓 名
魏杰
技术职称
教授级高工
排 名
6
工作单位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
作为专项负责人,以海洋环境容量为约束,确定陆域四级分区管制要求,制定以海定陆的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对陆域点源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海上污染综合治理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姓 名
殷萌清
技术职称
工程师
排 名
7
工作单位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
作为专项负责人,构建“状态-压力”模型对人工岸带和自然岸带进行分类评价,划定海岸带整治修复空间对象,提出了保护、修复和整治差异化的海岸带整治修复手段。
姓 名
李珊珊
技术职称
工程师
排 名
8
工作单位
深港产学研基地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
建立Delft3D模型,科学地对大亚湾、大鹏湾等海域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并针对性地提出管控措施和防范机制。
姓 名
李明远
技术职称
高工
排 名
9
工作单位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
主要负责陆域管理单元减排思路和方案制定,对近期市政设施建设提出工程建议,负责大亚湾内各海洋管理单元与陆域管理单元现状、目标、规划、措施的制定。
姓 名
缪春胜
技术职称
高工
排 名
10
工作单位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
主要负责结合深圳特点,以海洋生态系统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持服务为重点,开展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识别全海域各类海洋生态价值的空间分布。
姓 名
石丹
技术职称
工程师
排 名
11
工作单位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
主要负责大鹏湾内各海洋管理单元与陆域管理单元现状、目标、规划、措施的制定。
姓 名
赵振业
技术职称
教授级高工
排 名
12
工作单位
深港产学研基地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
从城市人口、产业结构、土地开发利用现状、资源利用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维度分析计算了入海污染物通量。根据海洋环境容量,倒推陆源污染物的消减量,并进一步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城市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姓 名
张喆
技术职称
副研究员
排 名
13
工作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
建立了深圳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ArcGIS软件对深圳市所辖海域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系统性评价。
姓 名
史宝刚
技术职称
工程师
排 名
14
工作单位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
主要负责珠江口和深圳湾内各海洋管理单元与陆域管理单元现状、目标、规划、措施的制定。
姓 名
田斐
技术职称
助理研究员
排 名
15
工作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的贡献:
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中,收集整理资料,开展具体评价工作。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单位名称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排 名
1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情况的贡献: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作为本研究的牵头单位,主要负责建立基于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研究的总体框架,确定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成果形式和主要研究内容,并开展以下专项研究:
1、综合考虑陆海生态环境现状、已有规划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划定海洋管理单元,并追根溯源,通过空间分析划定海洋管理单元对应的陆域管理单元,构建“海域-流域-陆域”空间分区管控体系。
2、根据海洋环境容量测算结果,确定陆域四级管理单元控制要求,并制定以海定陆的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3、开展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定量评估,分级分类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区空间范围,构建全域生态空间。
4、建立“状态-压力”评价模型,对人工岸带和自然岸带进行分类评价,提出海岸带分类保护、整治修复的管理措施。
5、针对精细化管理需求,制定“全域-三湾一口-管理单元”多尺度海洋生态环境管控措施。
6、在研究成果基础上,搭建“三层次、两支撑”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管理应用数据库。
在形成规划成果的基础上,推动转化为政策文件,以原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名义印发《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8-2035年)》及配套实施方案。
单位名称
深港产学研基地
排 名
2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情况的贡献:
在项目过程中积极配合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开展工作,从前期调研、基础资料整理到各阶段成果,都配置了相应的技术人员全程跟进。尤其是在项目前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系统地分析了深圳市管辖范围内入海污染物通量,科学地对深圳海洋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并针对性地提出管控措施和防范机制,明确了海洋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行动和工程措施,为后续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单位名称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排 名
3
对本项目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情况的贡献:
在本项目的研究过程中,积极配合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开展工作。从项目前期调研、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到报告的编写及各阶段成果的形成,都配备的相应的技术人员全程跟进。本单位主要利用积累的历史数据及现场调查结果,建立了深圳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ArcGIS软件对深圳市所辖海域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系统性评价。研究结果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课题提出建立的相关指标提供了科学依据。
上一篇:忆党史 铭初心 承使命 “奋进新时代,逐梦新征程”赴深圳学习邀请函
下一篇:关于2021年度深港产学研合作基金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