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内容
实验室简介 科研团队 科研方向 科研成果 联系我们
(1)渭河河滩湿地海绵的水适应性设计研究
· 立题时间:2014
· 课题地点:中国陕西省咸阳市
· 课题特色:湿地、游憩、防洪
· 合作机构:战略合作伙伴一方vista合作案例
本案位于咸阳市渭城区百年一遇大堤外的自然河滩地。场地南邻渭河,北邻城区,现有市民自发种养的大片菜地、藕塘,还有很多挖沙留存的沙坑。
场地上游为咸阳湖一期工程,是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典型城市水岸。硬质驳岸束缚着渭河的生命力,改变了滩地生态原貌。本案需要重新定位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河滩设计。依据场地现状的研究,我们提出与洪水相适应的设计原则,充分利用本地条件,来营造低成本,低维护的河滩自然湿地公园。
依据洪水适应性原则,提出"四元合一"的构想,从河到城依据地势分别形成河滩洪水公园、生态湿地园、自然体验园和城市休闲园。河滩洪水园是地势较低、易受洪水淹没的滩地,设计简单栈道平台,平日可漫步自然摊地,泛洪时则留给洪水。生态湿地园为城市与渭河见构建起一道湿地净化缓冲带,将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一步净化提升,供给绿化灌溉、补充工业用水;同时成为湿地科普体验区。自然体验园把公园变为市民菜园,将观赏、种植参与和产出等功能相复合。城市休闲园包括水主题乐园、秦腔文化广场、健身运动场所等,是市民日常室外休闲的主要活动场所。
(2)利欧可持续水管理系统景观设计研究
· 立题时间:2015
· 课题地点:中国浙江省温岭市
· 课题特色:绿色基础设施、可持续水管理、休憩、企业文化展示
· 合作机构:战略合作伙伴一方vista合作案例
自"海绵城市"概念提出以来,中国已经进入了大力、快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期。浙江省温岭市2011年已经完成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道路上早已走在全国的前面。
温岭属于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基地位于温岭东部新区南部,是集水泵厂房、办公、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总用地面积34公顷。园区内屋面和道路总径流汇水面积达总用地面积85%,如何组织雨水管理、排水防涝、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源头控制径流污染是本案的可持续水管理系统设计目标。
本案以水的可持续管理为核心,提出水生万象的概念。雨水通过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花园→净化湿地→景观水系→雨水滞留塘这个流程,达到控制径流污染与调蓄水量的目的。本案设计蓄滞能力达到两年一遇的标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高于85%,减轻了市政雨水管网的压力。蓄集的雨水通过循环系统再利用,作为园区植物灌溉、生产用水。因各月份的降雨量、蒸发量不同,我们提出了具有水适应性的设计方案,体现水生万象的概念。
方案以水的可持续管理为核心,兼顾园区休闲功能。以水为纽带,将景观平台、广场、健身场地、篮球场串联起来,作为企业员工的日常娱乐休憩的活动场所。将休憩停留空间、雨水花园、雨水塘等作为企业文化展示区,通过将水泵产品装置艺术化,并把雨水提升和循环设备的应用纳入标识系统展示的方式,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园区的生态休憩景观中。
(3)深汕特别合作区滨海地区城市设计研究
· 立题时间:2019
· 课题地点:深汕特别合作区
· 课题特色:城市可持续发展、滨海生态修复
· 合作机构:战略合作伙伴一方vista合作案例
深汕合作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56.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46.6平方公里,拥有50.9公里长海岸线,是典型的滨海城市,应抓住合作区特定优势"谋定而后动"。以求探索示范海洋与城市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亦是一次解决城市病、梳理城市个性、走向精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
针对本案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 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
· 构建分区生态安全体系;
· 山海交合、城市聚合,探索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城市精明发展;
· 特色识别、差异引导,构建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多元融合的城市功能体系。
(4)大理市洱海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
· 立题时间:2019
· 课题特色:绿色基础设施、生态治理与修复、水污染防治
近年来,随着洱海流域人口增长及经济社会发展,其水质呈现下降趋势,富营养化程度增加。洱海属于我国云贵高原典型高原湖泊,湖水停留时间2.75年,导致污染物排入洱海后难以自然排出,湖泊底泥逐渐被污染。洱海水体自净能力较弱,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本案提出了流域治理的总体修复思路,以构建流域绿色基础设施为总体策略,针对区域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和水休闲四大方面的问题与目标,提出集水污染防治系统、雨水调控系统、生态修复系统和休闲游憩系统四大系统于一体的流域绿色基础设施综合方案。
从流域的角度以环洱海34条河道为基础,构建兼具生态与人文综合价值的绿色基础设施,实现了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休闲的协同目标。修复后的河道成为了连接苍山与洱海的生态廊道,协同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绿色桥梁,为大理绿色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了新引擎。
(5)深圳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
· 立题时间:2022
· 课题特色: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滨海湿地、精细化生态修复
深圳湾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候鸟迁徙的中转站和越冬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活跃的高度城市化海湾。位于深圳湾东北部的福田红树林国家重要湿地是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面积最小且紧邻高密度建成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周边高强度城市环境对候鸟越冬栖息的影响显著。高质量、精细化生态修复对水鸟保护意义重大。
本项目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理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高密度城区滨海湿地水鸟栖息地精细化生态修复模式,通过研究鸟类行为和生境需求,提出了水面扩增、水位控制、水动力改善、光滩改造、植物适应性管理、避干扰控制等精细化生态修复技术策略,建立了高、中、低三种有利于决策的适应途径,形成有效的策略包,指导了修复工程实施。
已实施工程效果显示,黑脸琵鹭等关键鸟类数量显著增加,2022年保护区水鸟种类比上年增加33%,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增强。该修复模式可为我国滨海湿地鸟类保护生态修复提供借鉴,为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6)景区智慧管理助力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北京通州区景区智慧服务系统
· 立题时间:2020
· 课题特色:智慧城市、园林生态、绿色基础设施
· 合作单位: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十三五"以来,通州区区内公园绿道体系的规模总量和建设水平大幅提升,但是公园绿地层级和类型配置尚不完善,空间分布尚不均衡,综合公园仍然不足,体现国际一流、世界眼光的高水平专类公园依然缺乏。在高质量园林绿化发展要求下,强化新建大型公园的配套服务设施,推进原有公园的配套服务设施升级建设,探索创新公园的运营新模式并开展先行示范,提升公园服务能力,成为迫切需求。
研究通过建立通州区园林绿化局智慧园林总平台和各基层单位应用系统,形成通州区园林绿化数据可视化管理平台,提供园林绿化用地资源数据、生态监测数据、养护及安防业务数据、园林知识库数据等各类数据的查询统计、数据分析、监督预警等多种决策分析功能,提升园林局园林管理服务水平,形成和谐发展的园林生态体系,进行更广的智慧分析及园林应用,完全实现通州区园林管理业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通州区景区智慧化改造后,其中大运河森林公园智慧化改造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5A数字游线游客小程序累计用户近10万人,日活近4000人,单日线上预约达到10000+人。项目也广泛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并被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英文新闻周刊北京周报(BEIJING REVIEW)作为典型案例向海外输出。
(7)全国首家碳中和主题公园——北京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
· 立题时间:2021
· 课题特色:碳中和、智慧管理
· 合作单位: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在双碳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公园服务功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具备特色而又多元的生活、休闲场景和服务功能,打造更具"黏性"的沉浸式游园体验,进而提供更为优质的生态绿色产品成为新时代公园建设的使命之一。为积极推动"碳中和"实现路径的研究,探索在公园化场景下通过一系列低碳行为及其奖励机制促进游客了解、熟悉"碳中和"知识,引导"碳中和"游园行为的发生,进而推动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
项目聚焦国家"双碳战略",通过建设碳中和科普基地、创立"碳积分"智慧游园系统、打造先进能源应用场景、使用低碳环保材料四个方面建设"碳中和主题公园"。积极采用先进材料化光优玻璃、能耗自控监测系统等智慧化的手段加强在管理服务建筑低碳驿站中的应用,借助互联网技术将智慧科技和低碳行为相融合,将市民的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通过碳普惠积分制度串联起园内各节点,增强公园粘性,搭建出园区的运营基底,不同的场景都设置了不同的的积分计算方法、积分上限以及刷新周期,为后续扩展提供可能性。